
6月6日,国内首个市内风光水多能互补尾水发电站一期示范项目在武汉成功发电。该项目由天行东湖高新集团、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和武汉大学协同研发建设,能够将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水力发电,再配置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三种发电形式多能互补,产生源源不断的绿电。这项集“风-光-水”发电的模式在国内尚属首例。

人民网发布相关报道
6月6日当天,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同期发布了我国污水处理领域首个低碳团体标准——《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T/CAEPI 49—2022),旨在引导污水处理厂采用科学、高效的碳减排技术和方法。
耗能工厂变身“能源工厂”
污水处理厂是当下城市重要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和基础工程。天行东湖高新集团旗下光谷环保水务事业部总工程师向亚东表示,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水量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为保证市政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市政污水处理厂设备常年处于满负荷运营状态,“一方面用电量巨大,另一方面尾水水能资源非常丰富,直接排放造成了部分水能的浪费。我们利用尾水出力条件稳定、结构适宜装配附属设施的优势,率先在全省推出尾水发电站模式。”
该项技术应用选址以天行东湖高新集团旗下光谷环保武汉阳逻污水处理厂为试验基地,在厂内安装18千瓦轴流式水轮发电机,利用处理尾水排入长江所产生的落差进行水力发电,并在泄水池上方配置试验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分布式风力发电,在保证供电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合理的利用风光水三种清洁能源,充分实现了多能互补。
向亚东介绍,“武汉有不少污水处理厂,但只有阳逻污水厂的条件最适合该项技术的应用。实施尾水发电的要求条件是尾水落差需要达到2米以上。”
据测算,该项目水轮机组年均利用小时数为8500小时,是光伏电站发电时间的8倍,一期电站整体每年可生产清洁电量150000千瓦时,实现替代标准煤76.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1.9吨。
"双碳"战略下持续探索减排新思路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国家“双碳”战略和工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影响下,东湖高新集团坚持不断创新,加大“双碳”业务探索力度。
去年11月,天行东湖高新集团光谷环保水务事业部联合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和武汉大学,合力研究基于尾水发电的风光水多能互补发电模式。根据三方合作规划,一期项目可实现“风-光-水”多能互补。二期计划建设水位落差10米的1500立方水箱,安装轮机式50千瓦水轮发电机,通过利用夜间低电价抽水蓄能,负荷尖峰时刻泄水发电,消峰填谷,实现“风-光-水-储”多种能源互补的运行模式。
据介绍,除了尾水发电,光谷环保还将在污水处理厂全厂光伏发电、污水余热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化实施,将污水处理厂真正从耗能工厂转变为“能源工厂”,形成行业示范并进一步推广应用至全国市场,助力污水处理行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该示范项目的实施,是天行东湖高新集团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践行“双碳”战略的成功试水,为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打造水务处理核心竞争力
厚积薄发缘于多年的积累。
2016年,国家环保部颁布《水污染防治计划》。2017年,《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高压政策出台,利刃出鞘,重拳治污。天行东湖高新集团紧随国家政策而动,环保业务由单一大气治理向水务治理延伸,并创新性地将大气事业部成熟的运营管理理念高位嫁接到水处理行业,开创了一套符合水务生产精细化运营理念——“安全、达标、增效、规范”。该理念开创性地将水务行业上传统的松散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运营,形成了光谷环保独特的竞争优势。
短短5年,光谷环保水务业务范围覆盖拓展至市政、工业污水处理、城镇自来水生产供应、模块化应急水质提升、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市政污泥处置等领域,目前日水供应及处理规模近200万吨/日,华中地区行业领先。其中湖北房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武汉阳逻污水处理厂提标及扩容项目、武汉花山污水厂改造与应急项目、孝感大悟城区污水厂技改等多个项目不断刷新业界口碑。
其中,天行东湖高新集团旗下光谷环保武汉阳逻污水处理厂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服务面积4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0余万人。项目按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建成,一期处理规模为50000m³/d,二期扩容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12月份完工验收进入商业运行。二期建成后厂区处理规模将达75000m³/d,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
目前天行东湖高新集团环保科技板块以光谷环保、上海泰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家子公司为平台,不断搭建业务协同、优势互补的环保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大气治理、水务治理与固废处置及碳交易、碳减排、工业节能、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产业为一体的新型综合节能环保服务商。其中火电烟气治理装机规模排名全国前五,垃圾焚烧发电烟气治理占据行业70%的市场份额,行业排名第一。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矢志创新。近年来,天行东湖高新集团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及自主研发,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及产学研基地,基于自有项目加大技术应用转化。此外还通过技术引进及产业并购,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投资、运营、技术”核心竞争力,为产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