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湖北日报:共建投融资平台 服务城市圈建设

发布时间:2010-07-19 14:48

来源:admin

点击量:

湖北日报:共建投融资平台 服务城市圈建设

2010-7-16  来源:湖北日报

通版报道图:

 

通版报道正文:

【引言】

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区域发展”的概念在新一轮的经济浪潮中被摆在了最耀眼的位置。武汉作为历史重镇,“城市圈”的打造和发展正在谱写她中部崛起的篇章。

武汉“城市圈”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是谁将图纸上的墨迹变为了现实?在了解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项目规划及其实施进程后,我们的目光定格在了“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

 

【正文】

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省联发投)在武汉“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基本原则,以改革实验和大胆突破为集团精神,在政府的重托和期望下,开始了对“两型”社会实验区全新建设模式的探索。

 

交通打造敢为人先

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经济飞速发展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璀璨的明珠。武汉作为中部发展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拉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动力,“1+8”城市圈的建立,是武汉迈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步伐。省联发投倾力打造城际高速公路网、城际铁路网,为武汉“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要 致富,先修路”,这句通俗易懂的话诠释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及地区的发展模式。交通网络发不发达,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走出限制自身经 济发展的“小圈子”,走向腾飞经济的“大圈子”。省联发投作为政府引导的国内首个区域性政企联合的投融资平台,充分贯彻了政府对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指导思 想。

2008年, 省联发投秉着“社会利益为先”的思想,接手了包括青郑、汉英、和左、汉洪在内的几条高速路的建设。这几条高速路,在前期的建设施工中,出现了不同的建设问 题和障碍,省联发投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将这几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通过划转、收购转立到自己名下,出资解决了前期遗留的各种问题,并开始着手完成这一批 未完成而又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高速公路。通过高效的管理和建设,省联发投最终高质量完成了这些“经济命脉”的建设,打通了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 的快速交通,为城市圈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对于承担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具有遗留问题的建设项目,省联发投并没有半句怨言。即使项目的最终结果是 亏损,但是提升了武汉市的城市形象和地位,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努力与贡献,省联发投敢于做、乐于做,而且做得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这种奉献 精神。

省 联发投不仅在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的建设上写下了自己有力的一笔,并且在打造城市圈城际铁路网上也勾勒出了宏大的蓝图。城际铁路是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实验 区的枢纽工程,放眼世界,纽约城市圈、东京都市圈这些国际大型的城市圈中,轨道交通都承载着连通人才、连通市场、连通城市、连通世界的重要作用。“大武 汉”的“大”,首先体现在城市的包容性中,而城市的包容性,则取决于这座城市能否为接纳各种机遇与挑战提供沟通交流的基本条件。省联发投负责开发的武汉城 际铁路网,是“大武汉”“大”字先行的重大工程,不仅政府期以重望,城市圈内的经济、文化各界人士以及普通民众都期待着这一大大加速城市发展效率的工程的 建设完成。地处京广线上的武汉,是中部版图上的枢纽,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枢纽,连通武汉周边二线城市与武汉的轨道交通,对于这些城市、对于武汉城市圈 乃至整个湖北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省联发投肩负重任,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上,劳心劳力,为的则是谋求武汉的“大”发展,人民生活的“大”改善,武汉 地位的“大”提升。

 

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武 汉“九省通衢”之称,最早是用以诠释武汉港作为中部最大港口城市的重要性与在全国水上交通的核心位置。随着改革开发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武汉港作为中心 港口城市的地位早已不及当年,但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资源并没有改变,如何建设新型的港口城市,重新拾起武汉的中部核心港口的地位,培养武汉港口的核 心竞争力,也是武汉城市圈规划发展的重要议程。

省联发投在武汉新港的建设中,也不遗余力,贯彻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方针政策,重心打造“花山生态新城”,为武汉新港的建设投入自己的力量。

 “花 山生态新城”的建设,省联发投“将心比心”,为群众的生活劳心,为武汉的发展劳力。随着各大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建设规划的实施中,难免会遇到“安土重迁” 的居民不配合的难题,而联发投在解决安置问题时,事事上心,深知只有给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未来生活条件,才能够让居民放心的搬迁。“集中式太阳能光热系统” “绿色建筑标准”都是省联发投在为群众利益着想时做出的努力,只为让这些给武汉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群众以后也能过上无忧的生活。

“花山生态新城”是中部首个生态新城,省联发投十分重视对这张“武汉市靓丽名片”的建设。省联发投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型城市化示范区”的要求,搭建了生态城市研究和绿色建筑实施两大创新平台,利用武汉高校资源优势充分合作,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市化模式。

“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对于武汉探索和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武汉虽然是“世界十大都市”之一,但是在城市配套的生态建设上,却并不成熟。2010年 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迫在眉睫。“花山生态新城”则正是武汉在城市新的发展道路上的探索。省联发投在建设中,积极探索“花山生 态新城”的建设发展模式,引进已经拥有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商户的入住,与国内其他生态新城进行战略合作,这些努力都是省联发投为武汉未来的城市发展所作出 的巨大贡献。武汉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正是以这些试点项目的建设为基础不断发展,省联发投在武汉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中,功不可没。

多元化经营展现综合实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离不开多元化的发展,省联发投深谙市场发展的格调,在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的同时,也对企业在市场的发展做了充分的探索。

省联发投成立两周年,下属7个二级子公司、12个三级子公司的经营范围已经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资、旅游开发、房地产开发等各个行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省联发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站稳脚跟。

省联发投旗下“湖北联合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湖北联合铁路投资有限公司”“武汉联合发展港口有限公司”是武汉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设施建设的生力军,为武汉市发展的配套交通、港口积极奔走在建设一线;“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等3个 子公司则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的先遣军,在“花山生态新城”以及大梁子湖区周边项目的建设中,不仅贯彻实施了政府的政策与要求,也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对建 设项目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国内知名企业强强联手,推出具有品牌特色的建设项目,同时也运用企业自身的优势,结合开发项目的特点,推出节能环保、高新科技、 港口、旅游、房地产等多种综合性产品。

从 基础设施到高新科技,从旅游生态到金融投资,省联发投不是只有政府引导的“单面”企业,而是融入了市场特色的“多面”魔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具有 创新开拓精神的企业、综合实力具有竞争性的企业,省联发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正在逐渐成长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改革试验区的建设,2008年6月1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联发投)。

该公司注册资本32亿 元,与普通股份制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湖北省国资委和武汉城市圈九市国资委作为主要出资人,并特别邀请武汉钢铁集团、东风汽车公司、三峡集团公司、三 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北省公司七家省内著名央企作为战略投资人,七家企业先进的 发展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国际化的观察视野成为省联发投的独特优势。

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其他政策性建设项目的投资,委托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土地开发及整理,园区建设,风险投资业务,房地产开发业务,对项目的评估、咨询和担保业务,以及国际技术、经济合作业务的开展。

成立2年以来,省联发投围绕全省经济保增长、保发展、保就业的大局,紧扣探索“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新模式的重要使命,集团目前的投资重点涵盖以城际铁路和城际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城市圈交通一体化项目,以圈域城市产业园区、生态园区、物流园区建设为代表的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项目,以提升和完善城市圈区域功能为目标的大型港口项目,简要概括为“一城、一湖、两路”。在各项目陆续平稳进展的同时,公司正在筹划成立一个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进程同盟,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一批较大规模的战略投资者。

省联发投明确自己的职责为:以城市圈为依托,服务于城市圈,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推进资本运营,促进加速发展。集团欲通 过城市圈内生态新城综合开发,围绕城市圈内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探索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综合项目的专业投资运营模式,完成圈 内核心资源、资产的储备及运作;以资本运作为纽带,充分利用融资手段的创新和融资方法的市场化、多元化、规模化,为集团各类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成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充分结合,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有序、专业素质优良、引领中部崛起的国内一流国有大型投资控股集团。

 

 

省联发投下属子公司概况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省联发投从最初组建时的8人发展至现在的7个二级子公司、12个三级子公司,职工总数超过1200人。其中7个二级子公司分别为: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湖北联合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湖北省梧桐湖新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梓山湖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湖北联合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湖北联发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联发投置业有限公司。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2009年3月,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其中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持有70%股权,洪山区政府持有30%股权,实收资本为7亿元人民币,全部为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投入的资本金。公司控股与武汉港务集团合资成立了子公司“武汉联合发展港口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茂名碧桂园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持股45%的“武汉生态城碧桂园投资有限公司”。

建设花山生态新城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武汉市落实“两型”社会先行先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示范项目。目前港口建设在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已签订征地、拆迁、工程等各类合同总额达38亿 元。《花山生态新城建设指标体系》是指导生态新城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市化模式的关键,针对此工程已经制定了十多项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形成了 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建设部对花山生态新城建设千万平方米绿色社区目标的高度关注。作为中部首个生态新城,花山生态新城已与天津生态城、上海崇明 岛生态城等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它的成功建成将为武汉城市建设增添靓丽的一景。

湖北联合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于2008年11月19日由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成立,公司主要经营范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轨道交通、机场、铁路、港口投资及担保。公司主要负责武汉城市圈7条出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分别为: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武汉市沌口至水洪口高速公路、武汉至英山高速公路(谌周段)、武汉市青菱至郑店高速公路、武汉市和平至左岭高速公路、黄鄂高速、武汉硚口至孝感高速公路。

湖北联合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于2009年3月成立,股东为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公司经营范围: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及其配套设置项目投资及建设。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授权,湖北省联合铁路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其出资代表出资成立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50亿元。主要任务:负责建设武汉至孝感﹑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石﹑武汉至黄冈西条城际铁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工程建设﹑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及资产运营等。

目前已落实城际铁路资本金33亿元,公司还与省国土资源厅联合组建了湖北省联合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对与项目相关联的经营性土地的收购储备开发,利用土地收益,解决城际铁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湖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的组织下,截止去年,完成征地2097亩,白水湖等十座特大桥、青龙山等三处隧道及跨武广客专等控制性工程全面开工。

湖北联发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于2009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实收资本3000万元。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销售钢材、钢坯、废钢、矿石、生铁、有色金属材料(以上需经许可经营的项目除外)、水泥、建筑材料、机电设备、汽车(不含九座及一下品牌乘用车)、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普通货物仓储。

湖北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于2008年3月在省工商局登记注册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册资本为330万元。截至2009年11月30日,湖北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资产为16,615,389.53元,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标准设计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关心下,湖北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套齐全、设备先进的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现已完成各类大型民用与工业建筑项目设计400余项。

湖北省梧桐湖新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于2009年6月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股东4家,分别为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市平安置业有限公司、鄂州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鄂州市梁子湖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新 区外围已规划的有:疏港高速公路、武汉城市圈外环快速通道、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等,这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梧桐湖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带动作用, 使得现正在开发的梧桐湖新区能够成为面向武汉都市圈,满足休闲度假、科研开发、高端居住、生态农业等多种功能要求的综合功能新区。目前新区引进来自宁波的 战略投资商世纪华丰公司开建的水乡小镇酒店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规模15000㎡;紧邻水乡小镇酒店将建设高端休闲居住项目水乡小镇别墅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的体育运动休闲公园将于七月底动工。

湖北省梓山湖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

于2009年4月29日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亿元。该公司的成立有助于推进集休闲旅游度假区、商业金融核心区、中高档生态居住区、生态农业产业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于一体的新城建设,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

经 过一年多的发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开展了项目前期调查摸底工作,为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二是编制完成了《梓山湖生态新城概念规划》。三是 加强与市政府的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咸宁市梓山湖生态新城项目建设指挥部”,加强项目领导。四是确定了建设用地补偿标准,签订了《土地征收及房 屋拆迁补偿协议》及《补充协议》。五是强力控违,打击了“三抢”等行为。六是稳步推进前期工作。在概念规划基础上,着手编制总规和控规,项目的立项报批工 作启动,一期道路工程初步设计通过评审,绿化造林工程全面展开。七是依托城际铁路,与美国STM策划顾问机构合作,制定了贺胜桥地区城镇化试点的概念规划。